在河南南陽,一種被當地農民廣泛種植的野草,成了當地婦孺皆知的一種“致富草”、“金草”。這種野草就是“艾草”。當地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24萬畝,并建立了4個產業園,成了全國最大的艾制品基地和艾葉的集散地。也成為了當地農村扶貧的重點項目。
可能說起艾草,您或許有點懵,這是個啥東西呢?換種說法吧,在端午節時候,人們都把艾草懸于門上,就源自古代時候的占卜習俗。因為農歷的五月俗稱“毒月”,而五月初五被稱為“極陽之日”,又叫“天中節”,這時候人們就用艾草扎成人形,或者編成虎形,掛在門口。也有有彩布剪成虎形的,這樣就被稱為“艾虎”,女人們把“艾虎”別在發際,男人們則把它掛在腰間,小孩們綁在手臂,有著“令人不病”的意思在里面。
桐柏縣毛集鎮熊寨村貧困戶殷哲華,因為丈夫早早去世,家里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以前日子吃緊的時候,她就去附近的建筑工地干體力活。不過去年開始,離家不遠的鎮上建了艾草精準扶貧就業基地,這樣,殷哲華就不必再去建筑工地了?,F在她一面自己種植艾草,一面去工廠里加工艾條,兩個活雖然多,可畢竟比干重體力活好了太多,并且收入上提升明顯。
在河南南陽,還流行制作香囊。這香囊,其實就是艾草制品的活廣告,香囊中其實就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6個艾草處方,而在《金匱要略》中,使用用艾草的方劑就更多了,有20多個。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迫切需求,艾草產業越來越有活力。僅僅在南陽的鄧州區和桐柏,種植面積就4萬多畝,而在唐河、社旗、南召、臥龍、宛城等地,種植面積均破萬畝。很多貧困戶因為艾草產業的興起得以脫貧。
種“艾”增收,因“艾”脫貧。李玉富是唐河縣桐寨鋪鎮新莊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從種植、除草,到收獲、晾曬、分揀等步驟,包括李玉富在內的很多農民,尤其是貧困戶參與其中。當地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為當地提供技術支持和回收保證,讓當地農民增收很明顯。李玉富每月參與其中,都能為他帶來每次至少1000元以上的收入,從而很多農民的“等、要、靠”漸漸不見了,人人充滿干勁。
同樣是在南陽的宛城區,當地的紅泥灣鎮某合作社內,成立了艾制品的加工車間,在這里,店家接單后,直接通知原產地發貨,店家零庫存,物流也避免了二次倒手,節省了不少成本。傳統艾條、無煙艾條、艾絨、艾粒、艾葉精油系列、迷你灸系列等近百十種產品也開始面世。
同時,艾草市場也開始出現了高低端的區別。優質的艾草收購價格開始漸漸上漲,同時農民也因為價格原因,轉型種植優質艾草。目前,艾草種植在南陽的畝產年收益能達到3000多元,純利潤每畝達400元。
不過,當地的艾草產業是當地的特殊人文歷史原因形成的,南陽的種植面積很大,和當地產業鏈的需求有著很大關聯,從全國范圍來看,8成以上的艾制品都是南陽出產,深加工和艾產品集械也集中在南陽,如果當地沒有形成產業基礎,是不建議種植的。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