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閱讀、點贊和轉發我的公眾號第一篇文章——《這個春天,有多少沒有想到》的親人、師友、同事、同學和網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沒有想到,自己用業余時間將今年以來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整理成近1.5萬字的拙文,在剛開通的個人公眾號上首發第一天,就超過一千人次閱讀,很多朋友點亮在看,并轉發。
因“思維的花朵”公眾號剛開通,暫沒有開放留言顯示等功能,若有留言我無法看到,只能表示感謝和遺憾。同時,拙文還有錯別字和表述不夠精準之處,因不能再次在文中修改,也只能請大家海涵。
這個春天,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想到的,請原諒我不能一一寫進拙文。很多情況變化實在太快了,可能我們剛剛想到,就已經成為了過往。
以下言歸正傳。
這個春天,人類遭遇了新冠病毒的全面侵擾。隨著中國保衛戰的節節勝利,雖說“四海變秋色,一室難為春”,但神州大地春意盎然,為我們這個星球保留了2020年最難得的春色。這也成為全球戰疫最終取勝的戰略大本營。
團結合作,是全球戰疫的主旋律。因為人類早已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兇猛的新冠病毒疫情面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
昨天,是我國清明節,我們向自己逝去的親人、師友致以最深摯的懷念。同時,國家還舉行全國哀悼活動,我國各級政府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可還是有不少人不理解國家為什么要這么隆重舉行全國哀悼活動,我只想說其中的一個原因:如果中國沒有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國現在會是什么景象?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還怎么打?
這個春天還有30來天。接下來的這個晚春乃至今年第二季度,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除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外,最難熬、最焦慮、最驚心動魄、最跌宕起伏的日子。
人類邁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分水嶺。

一、疫情的嚴重或超乎想象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5日發布的全球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首次超過10萬例,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120萬例。美國累計確診破30萬,疫情“震中”的紐約州累計確診數已超11萬例。受疫情影響,美國失業人數超千萬。當地時間4月4日的白宮記者發布會上,其總統表示在接下來兩周將是美國抗疫形勢最嚴峻的時刻,死亡人數將會激增。
CNN報道,澳大利亞政府首席醫療官布倫丹?墨菲認為,目前全球確診100萬例,但實際患病人數可能是該數據的5到10倍,也就是500-1000萬。而美國《大西洋月刊》,在今年2月采訪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c Lipsitch:我認為可能的結果是,它最終將無法控制。并預測:未來1年,世界大約40%-70%的人將感染新冠。
比爾?蓋茨說:新冠疫情可能會成為百年不遇的大流行?。ㄋ袀€專門研究流行病的基金會)。上一個百年的1918年大流感全球死了5000萬人,當時全球只有18億人,今天全球70億人。
預計全球將有超過10億人感染已成極大概率,數10國“群體免疫”或已無可奈何。

二、戴不戴口罩,還在爭論


盡管全球疫情形勢已如此危急和嚴峻,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還在為要不要鼓勵或要求民眾戴口罩而糾結。美國總統在當地時間4月3日終于建議民眾使用“非醫用、基于布料的”("non-medical cloth based")口罩遮蓋面部防疫,但他又表示,這些建議是自愿的,他本人就不會這么做。美國國務院敦促所有在國外的美國人不要延期立刻馬上回國,并稱“可能很快所有交通工具都無法使用?!边@一罕見的全球撤僑舉動,其背后的深層邏輯現在還難以言說。
英國衛生官員當天表示,仍不建議健康人士日常戴口罩。
在當天的疫情發布會上,英格蘭副首席醫療官喬納森?范-塔姆說,沒有證據顯示健康民眾日常戴口罩會阻止新冠病毒擴散,“我們不推薦公眾日常戴口罩”。
在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如此危急時刻,美英等西方所謂最講科學的發達國家,醫療和公共衛生防疫機構與其執政當局竟然還在為民眾防疫需不需要戴口罩而爭論不休,真是欲戴還休愁煞人。
早前有媒體說,新冠病毒和人類只隔著一個航班的距離。其實,事實證明新冠病毒和健康只隔著一層口罩的距離。
那就簡單說一說口罩防疫的一段歷史。
據文獻資料記載,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防疫口罩,誕生在中國。發明防疫口罩的伍連德,是近現代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奠基人。
1910年12月24日,帝國遲暮,時年31歲的伍連德,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身份,抵達被瘟疫和死亡籠罩的哈爾濱。這場始于1910年10月,在東北肆虐最終長達7個月的肺鼠疫,奪去了不少于6萬人的生命,吉林、黑龍江死亡人數甚至占當時兩省人口的1.7%。
針對肺鼠疫通過呼吸“人傳人”的特點,伍連德發明了防疫口罩,用來防止人群通過呼吸交叉感染。這在當時看來非常稀奇的“怪物”是什么模樣呢——
拿9寸普通的外科紗布,剪成3尺長。每條順著折成雙層。最后還要在上下兩片紗布中間,夾上塊4寸長、6寸寬、半寸厚的消毒棉花。
這種口罩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厚”。而且制作簡單,費用也較為低廉。
可是在100年前,愿意相信口罩能防病的人少之又少。
不管伍連德怎么跟民眾解釋微生物、鼠疫桿菌、傳染途徑,沒人聽得進去。大家都還是我行我素。
甚至在搬運鼠疫患者的尸體時,有些警察都不愿佩戴口罩,結果最后都被傳染了。
直到1911年1月11日,也在哈爾濱幫助防治瘟疫的法國名醫梅斯尼因拒絕戴口罩染上鼠疫搶救無效死亡。
許多人才終于因為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減少了對口罩的排斥。
伍連德指揮大家開了專門生產“伍氏口罩”的工廠,生產的口罩都免費發放給民眾。同時,他將疫區分為幾個地區,讓經過培訓的警察和醫務人員入戶登記、消毒。停止交通運輸,全面封鎖了疫區。最后用四個月的時間控制了當時的疫情。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伍連德發明的防疫口罩功不可沒。
1911年4月3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開幕,各國與會代表一致推選中國政府首席代表、東三省防疫總醫官伍連德為大會主席。1930年,伍連德擔任全國衛生防疫總監,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現代檢疫法規,建立了流行病實驗室,發表了多篇論文和專著。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布了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選人,伍連德赫然在列。伍連德的諾獎提名理由是,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發現旱獺(土撥鼠)于其傳播中的作用。
決定當年致勝關鍵的防疫口罩,在后人一次次的改進中,成為了抵御病毒一道堅實的壁壘。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戰勝一次次大瘟疫中摸索總結出無窮的智慧,形成了戰勝瘟疫的巨大力量。即使在過往改朝換代的傾天塵埃中,也難掩這種民族智慧和精神的光輝。
如今,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斗中,口罩再一次成為了保護身體健康的重要防線。只是讓歐美民眾接受并戴上口罩抗疫,其難度顯然遠遠超過了我們正常的想象。已有專家指出,這次新冠肺炎能在歐美肆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歐美國家從官方到民眾都不樂意接受口罩能有效防疫的事實。
新冠病毒,目前我們尚未知曉這個幽靈般的魔頭,究竟是如何降臨世界的,不知道它從何處而來,不知道它在人們身邊或身體中潛伏了多久,但它已顯然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兇猛的對手。它神不知鬼不覺地襲擾人類,毫不客氣地侵占人類的領地,還悄悄搭載人類發明的最先進的各式交通工具,迅速抵達地球上幾乎每一個角落,而且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現在還難以估計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峰值何時會到來。這取決于防疫和病毒檢測救治措施是否能跟上需求,是否能盡快形成全球聯合抗疫的合力。但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還取決于全球口罩的供應以及各國政府和民眾對口罩防疫的接受程度。當然,勤洗手,早隔離,早收治也很重要,解決防護服、呼吸機等醫療救治防護物資也重要。但相比而言,在疫情爆發性傳播蔓延期間,戴口罩最重要!總不能因為口罩是中國發明的,也是中國一百多年防疫經驗證明的最有效防護手段,并且全球一多半防護口罩是中國生產的,就以文化背景和社交禮儀不同,扭捏作態不肯戴,也不能因為妨礙了“自由”而拒絕戴。
《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一篇以德國研究團隊為主的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文章稱,經過檢測發現,在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癥狀初期,病毒在上呼吸道復制活躍,病毒載量高,新冠病毒在人類上呼吸道的濃度是SARS狀病毒的1000倍!遏制新冠病毒蔓延最要有效的辦法,主要是控制飛沫傳播!而戴口罩,是阻止飛沫傳播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戴不戴口罩畢竟是各國人民自己的選擇。只是新冠病毒會不管膚色、人種、國籍和地位,只選擇不戴口罩的人群兇猛地攻擊。而美歐一些國家的人如今自己承認,他們最初得到的信息竟然是新冠病毒只攻擊黃種人。真不知道他們這種邏輯從何而來。我想,如果病毒有思想,或許會嘲笑我們人類竟然有這么多人會以身試毒。
對歐美富裕國家不主張、不愿意、不想戴口罩的人,我們真得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畢竟,他們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最優質的公共衛生體系,最雄厚的資金財力保障,最高科學素養的人群,而且他們疫情防控難度其實跟中國不在一個量級,只要這些國家政府及其相關機構積極行動起來,只要民眾都肯放下“架子”和“面子”誠實面對疫情防控,實施徹底的疫情防控和救治措施,盡快扭轉疫情兇猛蔓延的被動防控局面不是沒有可能。全美有4萬多名醫護人員最近志愿到紐約參加醫療救護,就是一個很好的征兆。
另外,有一點必須指出,美歐一些國家的某些人,總不愿意放下各種政治偏見和無厘頭的傲慢,總在伺機攻擊我們,千方百計“刁難”我們的馳援物資,甚至還相互“截胡”防疫物資。他們的各種政治盤算和經濟算計,已不僅是無恥和無德可以形容的了,已經喪失了國格和人類的良知。用老祖先的話說,他們已經是天理難容了。如果他們一再任由病毒吞沒國民的生命而不悔改,最終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歷史的恥辱柱。
三、其實,最讓人擔憂的是“三無國家”
其實,最讓人擔憂的是非洲、印度、孟加拉、南美等“三無”國家(無金錢、無能力、無技術),其民眾根本沒辦法檢測治療,沒辦法落實嚴格的隔離政策,這就不得不讓人為其疫情防控感到心驚肉跳。
目前,全球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國家有90個,低于3000美元有60個,低于2000美元的有50個,低于1000美元有30個。
只非洲和印度就25億人,人均GDP都在2000美元水平。非洲40%以上的人(5億)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的生活費低于2美元。全球超過10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也就是赤貧狀態,溫飽都夠嗆,更談不上醫療健康預防新冠。
南非已是擁有最好公共衛生系統的非洲國家之一,然而其重癥監護病房(ICU)床位仍然不到1000張?!读~刀》2019年發布的全球各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南非排名127位,而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沒有1張重癥病床。
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直到今年2月初,整個非洲能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驗室只有兩個。這一切無不在向世界發出警告:疫情一旦在非洲大陸蔓延開來,將會面臨的是一場后果難以估量的人道主義災難。
整個非洲大陸,水都是稀缺資源。而預防新冠病毒,又需要勤洗手。
非洲、印度、孟加拉、以色列、新加坡目前的確診人數分別是7500、2500、61、7000、1000,而他們的人口分別是13億、12億、1.6億、900萬、600萬。以色列人口確診比例比孟加拉國高2000倍!
現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嚴格的封城隔離是唯一的辦法。但是貧窮導致這些國家根本沒法進行封城隔離。
在非洲,沒有一個國家有實力為整個社會防控疫情按下暫停鍵。因為非洲、印度等低收入國家,很多人都是日薪族,一天不工作就沒錢吃飯,赤貧狀態根本沒有存款緩沖,都是過一天算一天。政府也救濟不過來。
據非盟統計,非洲是世界上糧食最不安全的大陸,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營養不良。
非洲不少地區本就已經仰賴糧食進口,全球搶糧之下,國際物流又已經陷入困難,饑荒風險非常嚴峻。東非等地還同時在鬧蝗災。
3月22日抵達埃塞俄比亞的中國援非防疫物資,有540萬只口罩、108萬個試劑盒、4萬套防護服和6萬個防護面罩,這批防疫物資帶去的不僅是中國對非洲抗疫的物質支持,更傳遞出中國與非洲國家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誼。
而偌大一個非洲,僅有中國出手援助是遠遠不夠的。
3月30日,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薇拉?松韋表示:非洲距離暴發意大利和西班牙那樣的“殘酷疫情風暴”僅有兩三周時間。說的雖然僅僅是非洲,其實印度、孟加拉等國情況基本類似。
一場席卷全球的大風暴正在來臨。
四、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辦
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采訪時說:“現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并沒有本地診斷的病人,說明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所有醫務工作者、所有民眾都在竭盡所能?!?nbsp;“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夠控制住,我認為在整個醫學歷史教科書上是沒有過的。所以,我們也為中國的勇士、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人民感到自豪?!?/span>
這偉大的成就的確令人自豪和欣慰,當然慘痛的教訓和高昂的代價也值得認真總結和吸取。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接下來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健康。因為地球有今天不容易,我們有今天也很不容易。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漠視生命,沒有任何理由不珍惜健康。加強鍛煉,合理飲食,科學作息,增強自身免疫力,是我們在戰勝疫情過后首先要做到的。
因疫情沖擊導致全球經濟驟停、社會不穩、金融和資本市場動蕩,2020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為各國共識。
3月2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在最好的情況下,2020年全球經濟將僅增長2.4%,如果病毒擴散至整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那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跌至1.5%。目前來看,今年全球增速鐵定跌破2.5%,而2.5%是全球經濟衰退的分水嶺。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新冠肺炎將成為“公元前和公元后”那樣的歷史分期的起點,即疫情之前的世界與疫情之后的世界將會是兩個世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疫情加劇去全球化、去國際工序分工、去人際交流的沖擊,可能會帶來逆全球化進程,導致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認為,這次疫情擴散給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三方面重要的影響:第一,很多國家的政策會轉向強調內向發展、自主發展和有保障的發展等;第二,企業全球化戰略開始調整,例如,縮短國際供應鏈環節、向國內退縮、縮小環節鏈距等;第三,疫情加快全球化結構調整,而且調整的廣度和深度非常大。
中國采取的基本對策是通過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有一個鮮明的信號就是,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
考察第一站就來到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舟山港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說是關鍵之關鍵。考察首站的安排向世界傳遞出一個有力信號:中國不僅將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還將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
他深入港口、企業、農村、生態濕地等考察,用了極其寶貴的4天時間??疾鞎r精準研判疫情防控形勢,強調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他提出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他在這次赴浙考察中透出的那份從容,那份淡定,那份自信,舉世之內可有第二人?這讓我不禁想起毛澤東主席的一首《水調歌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span>
堅定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彈性和韌性。當前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國際分工中低端環節,此次疫情或將倒逼相關產業升級。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大研發力度、人才引進和市場開拓,把握機遇承接高端制造業國際轉移。有研究者建議把產業從中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延伸,擺脫單一市場,走向多邊市場、多邊供應,國家應盡快建立供應鏈安全的管理體系。
總而言之,面對全球數十億人宅在家外貿萎縮訂單銳減導致無數企業生存告急,我們的確急需紓困對策;因疫情沖擊海陸空等全球運輸,致使全球供應鏈告急,我們急需全球供應的逆行出征;還有因疫情沖擊加速發達國家帶頭逆全球化而動,借機進行產業鏈和供應鏈收縮,重新布局其已失去的實體經濟振興和產業重塑等等,我們要有化解舉國產能過剩的良策。等等,等等。
其實,我們最為緊迫的任務,是立足自身、擴大內需。通過提振內需,助推原有產業升級和轉型。我們不僅僅要做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不僅僅要做好復工復產,更要做好以穩就業為核心的“六穩”工作,要有應對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嚴防境外資本做空“抄底”的硬招;要有面對剛剛送去他鄉返崗復工卻因廠家缺訂單而重新返鄉,我們不得不盡量接納大量務工人員的實招;還有大量中小微企業必須要活下去,如何切實有效幫其渡過史上最難的關口,我們需要高招。如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盤活、整合我們的存量資源,撬動投資和吸引人才、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引資補鏈,引技擴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戰略新興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清明正是采茶季。借助數字經濟的興起,我市紫陽、平利等縣區開始探索“云上采茶”,試水“網紅經濟”,對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而文、茶、旅等資源富集的安康而言,這一探索尤其值得稱道。
日前在漢陰調研,還親眼見證了中國建行牽手地方方興未艾的“云生產”業務,看到了從上海剛落戶本土的企業家利用當地遍地都是的艾草資源,興建艾健康科技產業園實施精準扶貧,欣聞其生產的艾灸條、艾草貼等系列保健產品暢銷海內外,駕車奔馳在通往秦嶺深處的雙河口古鎮新修二級公路上,真是思接千載心如潮涌。
現在的中國境遇,尚不能說“輕舟已過萬重山”,但“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則是偉人早有定論的。
雖然,更驚心動魄的斗爭正在等著我們。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