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陽光毒辣,霸道得狠,曬得人胳膊生疼。但在陽信翟王,大片大片的艾草地全然不懼——艾草在瘋長,沒一棵野草“敢齜牙”。
翟王村本是個空殼村,蔬菜種植讓多數翟王人富裕了,但孤寡老人、殘疾人干不了,而且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現象突出。鄉村振興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如何做到?
小小艾草做到了——村兩委觀察到,城里艾灸越來越流行,供不應求。艾草種植,病蟲害少,全程機械化,又不受季節影響,想種即種,冬天種根,夏天種苗,一次種植多次收益,風險低,田間管理簡單,省時省力。
隨著艱苦摸索,艾草成了翟王的“黃金葉”。目前,由翟王村村支部領辦,扶貧艾條廠和農戶成立了純德堂中草藥種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形成了種收產銷完整的艾草產業鏈。村民既可以種植艾草,還能到扶貧艾條廠打工。
在此基礎上,翟王鎮正結合各村實際,探索各類中草藥種植項目,讓村村都有“黃金葉”。
站在濱州地圖旁看艾草,您會發現還有其他線索,如鄒平焦橋鎮的艾條制作技藝,它是個市級非遺項目。
在焦橋,由張氏第二十一代子孫張居盛根據《本草綱目》艾絨制作方法探索出的一套獨有的艾條制作技藝,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其后人一脈相承、世代相傳。
張氏艾條采用端午節前后的野生艾草,儲存三年以上,用優質老艾葉作原料制作艾絨,這樣的艾草纖維更長,絨質更好。
作為第五代傳承人,張國徽通過網絡營銷,受到了眾多客戶的喜愛,并銷往全國各地,并有了“仁德制艾”。近年,山東仁德艾制品有限公司獲兩項市級非遺、創業大賽二等獎、鄒平市2020非遺年集“優秀旅游商品”等榮譽,仁德制艾在2022年入選“山東手造·濱州精品”手造品牌類項目。公司還與當地農戶合作,帶動當地農民種植高品質艾草,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種植艾草的濱州鄉村越來越多。如鄒平臨池鎮橋子、小洞5個村的山坡地共富農場種植了很多艾草,每畝山地能增收2000多元。村民用收割的艾草制作端午香囊和艾草精油,供應端午市場,小艾草,是小而美的項目。
此類項目,或許比不上工業項目的“大而強”,難以在短時間內帶來豐厚的稅收,未必能解決大量就業問題。但在鄉村,它靈活多變,能夠給弱勢群體帶來珍貴的收入,可能成為村里的“標志性文化”,讓村莊添一份自己的色彩和驕傲,更具自然和人文吸引力。在全市層面看,濱州正優化配置中醫藥資源,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那么中草藥在鄉村的種植就潛力很大、空間很大。
正因此,在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的打造中,可以多注重一些“小而美”,符合本地實際的好項目。它們項目雖小,但生命力“火辣辣”。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