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冠疫情的肆虐,人們的保健意識也已來越高,健康消費已由原來只是注重“有病治病”的階段,發展到了開始注重“無病防病”的階段,消費習慣也已由原來只注重外部保養,發展到了內調外養、內外兼修的新境界。我國有著豐富的艾草資源,市場空間和需求潛力巨大。目前,中國艾灸產業發展迅猛,整體產業規模已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中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前景可期。

長久以來,艾草和艾灸廣泛被用來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醫藥學、民俗學、飲食學、社會學、農學等多學科領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現形式,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礎上的艾文化遺產,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艾草有冰臺、艾蒿、蘄艾、黃草、醫草、灸草等二十幾種別名。早在三國時期曹翕就撰寫了我國史上首部灸法專著《曹氏灸方》,到了兩晉至唐是灸法的快速發展時期,出現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著作。唐宋時期灸法最為盛行,達到了艾灸發展的鼎盛,此時期灸法大家的出現、涌現大量灸療專著、灸法的專門化和普及化是灸法達到歷史高潮主要標志。明清灸法繼續發展,但相對唐宋有所緩和。清末至民國時期,艾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尋病、無病養生“三位一體”和驅寒邪、補元陽、通經絡、調正氣“四效合一”特點,艾灸被中國古代人們所推崇,至今長盛不衰。
另外,對各時期的艾灸重要傳承人、傳承人代表作、灸療的重要思想、對外交流及影響,艾灸事業對于中華醫學復興、針灸學術發展以及現代針灸理論體系的構建都具有深刻的歷史參考價值與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山西艾灸在全國獨樹一幟,涌現出多位代表人物,謝錫亮大師,創立“謝錫亮灸法”醫治了大量的常見病及一些疑難病。主張用藥貴專而不在多,取穴宜精而不在繁,簡、便、廉、驗能治大病方為良醫。本著"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原則,認真研究人體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法,采用在穴位上直接施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田岳鳳教授, 在“針藥相須”原則指導下,針藥并用擅長用隔物灸、針刺與藥物相結合,治療胃腸疾病、婦科病、過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無毒、溫中、逐冷、除濕等藥用特性而被古代人們用于日常飲食當中或進行食療。通過對于古代文獻的梳理,考證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發展與傳承,指出艾草茶不僅具有平喘、鎮咳、祛痰、止血、凝血、鎮靜、抗過敏等治療效果,還有預防感冒、抗腫瘤、護肝利膽、保護心血管的輔助治療作用,同時,以艾草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個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且與艾草緊密聯系的端午節中。通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