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針灸登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中醫藥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參與率達90%以上。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研究的傳統針灸療法治療胃腸疾病研究成果——針刺治療餐后不適綜合征的隨機對照試驗,正式發表于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鑒》。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
針灸技術越來越獲得國際的廣泛認可,那針灸對于“不死癌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何臨床治療意義呢?
針灸治療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發表于《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年第14期的《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汪海濤)就曾就此進行探討。汪海濤選取院內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共148例作為追蹤觀察的樣本,將其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組間樣本容量均為74例。常規組接受一般西藥治療,實驗組在常規組治療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率。結果實驗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治療期間均有不良反應病例出現,組間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結論認為:針灸治療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可配合常規藥物治療,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且無不良反應。
《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55例臨床觀察》(馮文濤,焦作市中醫院),則探究了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論證將11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5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總體功能評價結果、20m步行時間、晨僵時間、實驗室指標[(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87. 27%(48/55),高于對照組的47. 27%(26/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 01);治療組20m步行時間以及晨僵時間均短于對照組,ESR、CRP檢查結果低于對照組,過敏、消化道反應、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 01)。
該論文的結論認為:針灸療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總體功能及各項實驗室指標的恢復,降低治療后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升治療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
類似的臨床臨床論證觀察還有很多,《針灸理療結合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價值分析》(王璐孔、伶俐,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風濕免疫科)中,最終的論證結論也是針灸理療結合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生化指標。
針灸配合康復護理效果明顯
《針灸配合康復護理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的應用》(趙凱歌,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針灸科)探究了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予以針灸以及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論證中,擇取了該院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將其以隨機的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5例。所有病人均接受針灸治療,而參照組予以常規性護理,實驗組予以康復護理,比對臨床治療有效率。
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參照組,P <0.05,差異在統計學中存在意義。另外,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實驗組顯著高于參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結論認為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予以針灸治療以及康復護理能夠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方法值得予以推廣。
溫針灸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針刺
除了一般的針灸,一線醫生也在探討溫針灸的應用。溫針灸技術是艾灸與針刺結合使用的一種操作技術,是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或使用適當長度的艾條固定在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為求證溫針灸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溫針灸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施慧,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也進行過以下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